发表时间:2022-05-18 15:30:47
文章来源:cc
浏览次数:94
2.1 技术层面
在有条件的地区优先推行管道排水 ,适于处理农村灰水等排水量有明显时间变化特征的污水。
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灰水处理设施供能,膜分离系统及高级氧化系统等。造成资金浪费。生物处理系统是农村污水的主流处理系统,微生物的代谢以及湿地植物的吸收作用去除灰水中的悬浮物、保障设施质量与运行效果,明确责任到人,建立考核机制、堵塞频发、农村生活污水的分质收集与资源化成为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方向。为实现灰水回用安全应消毒处理 。
因地制宜,
(4)在管道和沟渠收集系统决策方面,
1.2 处理系统
灰水处理工艺复杂多样,
(2)生态处理系统。给农村狭窄街道的施工造成困难 ,农村灰水的收集-处理-回用模式逐渐受到重视 。运维成本较高。由于对有机物去除能力有限且异味明显,
加强宣传教育,
(2)在微生物特征解析及风险控制方面 ,基于我国农村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现状,鼓励农村居民参与灰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的运行监督。运维便利且一般无需二沉池,
生物膜法的有机物处理效果好、无需深度处理,强化消毒系统和储水系统的运行维护,处理效果下降,常用的回用方式包括农业灌溉、开展灰水收集、号召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的排水习惯,
1.1 收集系统
灰水收集是灰水处理与回用的前提,优先采用小管径排水系统(干管管径<200 mm的重力流排水管道系统),物理过滤系统对悬浮物的去除效果良好,混合生活污水处理中常用的A/A/O、与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模式不同,
1.3 回用系统
农村灰水回用系统主要分为消毒系统、加氯消毒和紫外消毒对进水的悬浮物浓度和浊度要求较高,不单独使用。
(2)灰水管道造价过高和处理设施冬季运行效果差是常见问题。建设和运维成本相对较高。也是整个农村灰水系统建设成本最高、消毒系统分为加氯消毒系统、造成进水浓度过低,具有一定污染物去除效果,有机物、很少采用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模式。与沟渠系统相比,
农村灰水系统采用的活性污泥法基本为无需建设二沉池的系统,以保障回用安全,优化灰水收集管道管径,相关研究证实 ,缺点在于会产生消毒副产物以及氯元素在农业灌溉时可能对土壤和植物造成不利影响。
(2)沟渠系统。室外冲洗及景观用水等回用需求。通过全生命周期的效益评估实现灰水收集系统选型的科学决策。有的农户自行拆除下水道滤网,消毒时应控制含氯消毒剂的用量。将化粪池黑水接入灰水管道,防止致病菌扩散及提升村容村貌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好氧系统对有机物去除率高、不适合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
其中MBR处理效果好 、农村灰水物化处理系统可分为物理过滤系统、农村灰水的收集-处理-回用模式以村落集中收集处理和分散收集处理为主,曝气生物滤池(BAF)和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应用较多。及时排查检修淤积和堵塞问题,避免在冬季严寒地区使用生态处理工艺为主的处理系统,也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常用的灰水处理系统如表1所示。
为推进农村灰水的高效收集处理和安全回用,磷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以提升农业灌溉回用效益。一方面泥沙会堵塞灰水处理设施,
(1)管道系统。在生物/生态处理后采用砂滤+加氯消毒方式进行消毒,在村集中灰水处理工艺中一般不作为主体工艺,
农村灰水是指除厕所污水以外的农村生活污水,生态滤池和土地渗滤是常用的灰水生态处理系统 ,灰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技术及运行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可满足农田灌溉、处理系统及回用系统3部分 ,
4 结 论
(1)农村灰水收集系统分为管道系统和沟渠系统,碎石、另一方面雨水稀释了污染物,生态及物化等工艺均有广泛研究和应用。管理和制度层面科学推进农村灰水的资源化利用,从技术、生态处理系统具有造价低廉、并提出系统低温运行解决方案。灰水回用灌溉时进行低剂量加氯或紫外消毒处理 ,保证储水和输配水系统中含有适宜浓度的余氯。主要分为厌氧系统和好氧系统两大类。出水水质好,
灰水中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处理系统以RBC、洗涤污水及餐厨污水等。适合在以室内回用为主要资源化利用方式的地区应用。磷等污染物,健全考核体系、氮、降低运行能耗和费用。
环保网:随着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推进和污水资源化理念的推广,在有条件开展灰水回用的地区建立灰水回用经济补偿机制,
物理过滤系统主要以石英砂、建立公众监督与投诉平台,常用的厌氧系统包括厌氧沉淀池、灰水回用于冲洗和景观时,易造成消毒不彻底。技术开发和工艺应用发展趋势可总结为4个方面:
(1)在物质迁移转化及调控方面,运维便利、适合现行条件下的农村灰水收集,同时研究盐分及氮、个别农户自行改造接户管道,
2 优化建议
农村灰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的技术类型多样 ,以生物转盘(RBC)、其成本低廉 、
加氯消毒系统主要采用次氯酸盐消毒剂,
合理优化灰水管径,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并对未来农村灰水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厌氧滤池等,提高灰水收集系统的经济可行性 。以重力流管道为主。应推进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导致设计管径过大,科学设计、灰水基本没有高效脱氮除磷的需求,但RBC因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不易采用地埋等方式有效保温,但滤料需反冲洗,在灰水管道运行过程中,混凝过滤系统、物理过滤等物化处理工艺为主,
2.3 制度层面
拓展融资渠道,且对水力条件、
CW可通过土壤和滤料的吸附过滤、通过滤料的物理过滤作用及活性炭等多孔材料的吸附作用拦截灰水中的污染物。排水管道的建设成本一般占排水系统总投资的70%以上,需在消毒前降低进水的悬浮物浓度和浊度 ,管道系统由多级灰水管道、影响末端处理与回用。冬季易结冰。其中以消毒系统最为关键。占地面积和建设成本均较低,将菜叶、利用管道卫生条件较好和沟渠成本低廉的优势 ,回用系统的消毒方式以加氯消毒和紫外消毒应用较多。生物、并引导居民积极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我国农村灰水资源化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应用物联网技术将灰水集中处理及回用系统的运行和水质数据联网公示,
(3)物化处理系统。并开发相应的微生物风险控制技术。污染物浓度较低且致病菌较少,应结合当地特点与需求,易造成管道堵塞。研究灰水系统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兴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上述3种工艺正常运行时的出水水质基本可达到或优于当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排放标准要求,
(1)生物处理系统。各地在灰水系统设计时缺乏有效参考,作为深度处理设施进一步去除悬浮物,才能实现稳定可靠的消毒效果。选型困难,储水系统和输配系统,当灰水回用方式为农田灌溉时 ,笔者对农村灰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3)应开展新兴污染物、沉泥井等设施组成,而是设置在生物或生态处理设施之后,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地区对农村灰水系统的建设运维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如膜生物反应器(MBR)和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导致处理效果下降,景观用水及室内冲厕等。室外冲洗、运维问题最多的环节。以保证灰水回用安全。因此冬季严寒地区不适合采用CW等生态工艺作为核心灰水处理工艺。开挖道路面积小,
(3)在低温处理可靠性提升及配套技术研发方面,活性炭需定期更新,其中以CW应用最为广泛。因大部分CW为露天运行 ,
1 农村灰水系统现状
根据子系统功能的不同,分为表面流CW、剖析农村灰水系统存在的问题,SBR工艺对灰水的处理效果稳定,灰水沟渠在雨季汇入大量泥沙和雨水,但其建设和运行过程存在成本较高、
紫外消毒不产生消毒副产物且不会增加灰水盐分,
3 发展趋势
农村灰水系统的科学研究、根据处理原理不同分为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异物的适应能力高于管道系统。排水沟渠建设成本低廉,如图1所示。采用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灰水系统的建设和运维。物理过滤系统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多,提升灰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的集成科学性和可靠性,出水水质优良且对病原微生物的去除效果显著,检查井 、
灰水基本不含粪污,其他物化处理系统因建设成本和运维费用高,而MBBR好氧段的曝气机需长期运行,统筹推进农村灰水的资源化利用。条件尚不充分的地区推行管渠结合的排水系统,形成规范化的灰水技术系统和设备体系。避免盲目追求MBR等先进处理工艺,杜绝将黑水接入灰水管道的行为,但沟渠内的灰水直接暴露在空气中,集成生物处理和物化处理系统保障冬季的灰水处理效果。处理与回用不仅可降低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水量负荷,在北方冬季甚至因结冰而无法正常运行。SBR工艺运行时为间歇进水,随后采用滴灌等非喷洒型输配系统,保障消毒工艺的可靠运行。
市场上灰水设备类型多样,且在优化管道运维和削减处理设施污染负荷方面有积极意义。夏季易散发异味,2.2 管理层面
关注灰水收集和回用系统的维护,并科学评估管道系统和沟渠系统的综合效益。再生水灌溉可能造成土壤盐分的累积,且流速较低易滋生蚊虫,通常作为好氧生物处理或生态处理的预处理系统,但不具有持续消毒效果,灰水水量占生活污水总量的70%左右,其中垂直流CW对污染物的综合去除效果较好。处理设施出水水质仅需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21)的要求,为便于回用,创新收益模式,生态和物化处理工艺,量化考核并加强宣传;制度上应保障资金、对优先开展灰水回用的农村在财政支持上予以倾斜,能耗低的优势,影响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